-
第十一届发明创业奖·人物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
7月29日,第十四届中国发明家论坛暨第十一届发明创业奖·人物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,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、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做主旨报告, 3位荣获“当代发明家”称号代表分享发明创业体会。
-
2020中国·营口创新创业大赛启动
7月29日,由辽宁省营口市总工会、营口市科技局、营口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“2020中国·营口创新创业大赛”在营口高新区报告厅启动。
三伏夏日,记者来到黄浦区小东门616.755街坊商住办新建项目工地,这是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项目。工地上,多幢楼已结构封顶完成施工。眼下在建的是一幢高达240米的主楼,也是该局目前在上海在建项目中的“高度之最”。
跟随着该局钢结构公司施工员沈键的步伐,记者开始了空中高温体验之旅。
汗水淌进眼睛也不敢擦一下
吱哑作响的吊笼,将记者运送到23楼,一下吊笼,热浪迎面扑来,记者浑身上下淌下汗水。顺着又闷又热的楼梯,记者爬向作业面。越朝上走,搭着脚手架的楼梯越窄,周边是沙沙的碎石掉落声。快到作业面时,楼梯没有了,需要攀爬脚手架。
一边大声喘息,一边“艰难跋涉”,记者来到了作业面。放眼望去,高耸的塔吊正在运送每根重达9吨的钢柱,炽烈的阳光照射在钢柱上,闪耀着刺眼的光亮。蓝天白云下,没有听到想象中的风声,入眼的是直射的阳光,晒得人头皮发麻。沈键说,钢结构施工,不允许顶上有任何遮盖物,所以,职工只能全露天作业。
塔吊拎着巨大的钢柱在空中移动。沈键全神贯注地看着。直到操作工将钢柱安放到位,记者才仿佛听到他轻轻呼了一口气。沈键说,塔吊驾驶室没有空调,吊装工一天下来,浑身上下就像浸泡在汗水里。而钢柱靠近大楼时,由于要控制空中触碰,哪怕汗水淌入到眼睛里,吊装工也不敢擦一下。
电焊工每天至少换两套衣服
钢柱落位后,电焊工就用围栏围起来,在围栏中开始作业,焊光四射焊花点点。记者轻触了一下钢柱,那被阳光炙烤后的温度,简直可以煎鸡蛋。记者好奇地问,阳光直射,钢柱散发着热量,电焊工又穿着厚厚的工作服,为何还要用围栏围起来,这不热上加热吗?
沈键说,高空焊接,不能有风,既怕影响焊接质量,也怕安全问题。
企业为了让从事钢结构露天作业的电焊工避开夏天高温,将上班时间提早到5时半,上午10时半至下午2时这段一天里气温最高的时候,让职工休息。即便这样,每个焊工走下吊笼,厚厚的工作衣里,全是汗水和盐渍。在这个工地上,电焊工一天换两套工作衣是标配。而更热更难受的时候,是下雨天。为了如期完成这个体量22万平方米的工程项目,雨天,虽然不能从事电焊,工人们穿着雨衣坚守岗位,给钢柱、钢梁拧螺栓。每到下班,拎起套鞋,“哗”的一下,水就倒了出来。
虽然辛苦高空中也有诗意
上午10时半,跟随着下班的工人回到地面,记者浑身上下也汗漉漉的。走进空调室,沈键递上一瓶盐汽水,说起了他的经历。
去年7月,从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,23岁的他心怀诗意来到这里。当他在每个工作日登上百米高空,俯瞰远方时,蓝天白云下的上海,高楼林立,是那么的壮美。然而,脚下,却是悬空的脚手架,挂着安全带,行走在钢梁上检查焊缝、焊渣、气孔,迈出的每一步都像高空之舞。
特别是在地下室施工时,除了闷、热、湿以外,扑面而来的蚊子简直是无穷无尽,要把人咬死的感觉。那一刻,他曾经重新思考人生:难道就在这样的高危且苦累的环境里干一辈子?
但当他再次登上高空,行走在钢梁之上极目远眺,晚霞染红了浦江,天际宽阔无边。那一刻,他突然想到:好男儿就应当做一个“高空舞者”。许多年以后,他可以自豪地告诉家人和朋友,那个240米高的建筑上,那一个个盛夏的日子里,每一根钢结构上,都有着属于他的故事。(劳动报首席记者 赵竺安 摄影 贡俊祺)
7月29日,第十四届中国发明家论坛暨第十一届发明创业奖·人物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,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、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做主旨报告, 3位荣获“当代发明家”称号代表分享发明创业体会。
7月29日,由辽宁省营口市总工会、营口市科技局、营口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“2020中国·营口创新创业大赛”在营口高新区报告厅启动。
报告指出,铅是一种烈性神经毒素,会对儿童大脑造成无可挽回的损伤。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大脑尚未发育完全,受铅中毒影响最为严重报告指出,随着中低收入国家机动车保有量快速上升,而机动车电池回收欠缺监管,导致铅酸电池的不规范处置是这些国家儿童铅中毒的罪魁祸首。
近日,被称为最难一届的高考生开始面临填报志愿的考验。根据历年经验,对一些考生来说,很多高校的热门专业想报却不能报,皆卡在了视力上。不仅仅是特殊专业对学生视力有严格要求,就连普通院校的科学工程类专业,甚至有的舞蹈体育类专业,都设置了视力门槛。